新生兒呼吸困難的挑戰與現代照護 #
在過去幾十年,早產兒數量的增加已成為全球醫療領域的重要挑戰。與足月健康新生兒相比,早產兒更容易出現大腦、心臟、眼睛及呼吸等多方面的健康問題。由於肺部尚未完全發育,呼吸困難是大多數早產兒常見的臨床表現。
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概述 #
在美國,每年約有4萬名新生兒受到呼吸窘迫症候群(RDS)的影響。儘管死亡率已大幅下降,仍有不少嬰兒因RDS而死亡或罹患與治療相關的慢性疾病(如長期氧氣治療及正壓呼吸支持)。RDS的發生率與胎齡密切相關,28週以內的早產兒中超過80%會發生此症。
病理生理學解析 #
RDS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包括:
- 表面活性劑缺乏
- 肺泡單位及毛細血管發育不全
- 肺泡表面積減少
- 肺順應性降低
- 氣體交換不良
- 動脈導管持續開放
表面張力素的下降導致肺泡表面張力增加,使肺泡不穩定且易塌陷,造成肺擴張不全與呼吸功(WOB)增加。高表面張力也促使毛細血管液體進入肺泡,進一步損害氧氣交換,導致嚴重低氧血症。低氧血症與酸中毒會提升肺血管阻力(PVR),加重肺動脈右向左分流,惡化低氧狀態,並抑制表面張力素的生成。
臨床表現 #
RDS的症狀通常在出生後不久即出現,最初表現為呼吸急促,隨後可能出現明顯的胸腹凹陷、反常呼吸、咕嚕聲及鼻翼煽動。胸部聽診可聽到細微的吸氣爆裂音(crackles)。發紺可能出現,若有中央發紺則多為嚴重低氧血症。其他如全身低血壓、體溫過低及灌注不足等狀況亦可能模擬RDS。
RDS的診斷以胸部X光為主,典型表現為瀰漫性、模糊的毛玻璃樣或網狀顆粒狀密度,伴隨肺容量降低的支氣管充氣圖。網狀顆粒狀結構源自呼吸細支氣管通氣及廣泛肺泡塌陷,支氣管充氣圖則顯示主支氣管被塌陷或質變的肺組織包圍。
治療策略 #
RDS的治療主要包括:
- 連續氣道正壓(CPAP)
- 表面張力素替代治療
- 機械通氣(常規或高頻通氣HFV)
- 高流量鼻插管(HFNC)
- 鼻間歇強制通氣(NIMV)
當嬰兒情況嚴重(如呼吸功顯著增加、FiO₂>0.4、嚴重呼吸暫停),建議進行CPAP試驗(4至6cm H₂O)。由於氣管內導管(ETTs)可能帶來風險,首選使用鼻管(nasal prong)或面罩(nasal mask)。若臨床狀況惡化,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,如PEEP機械通氣。
Bubble CPAP的應用與優勢 #
水下氣泡CPAP(B-CPAP)與呼吸機源CPAP(V-CPAP)是最常用的兩種CPAP模式。V-CPAP透過調節閥門的可變電阻提供氣流阻力;B-CPAP則利用吐氣管浸入水柱產生所需正壓。
根據Iran J Pediatr. 2011 Jun; 21(2): 151–158的研究,B-CPAP在治療早產兒RDS方面優於V-CPAP,併發症較少、住院時間短且費用低。B-CPAP的簡單性與低成本,特別適合資源有限的環境。


Babi.Plus™ 推薦產品 #
如需更多產品資訊或專業諮詢,歡迎聯繫我們。